学古筝|《蕉窗夜雨》曲子分析
《蕉窗夜雨》是一首古筝曲,是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它的曲调古朴典雅,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旅居他乡的人们在夜晚听到雨打芭蕉声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我将从演奏指法、曲式曲调和曲子背景故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乐曲。
演奏指法方面,这首曲子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技巧:
- 拂弦:这是一种刮奏的技法,右手大指指尖正面触弦,方向垂直向上,有一个推力,只要向前推两三个音即可。这种技法使音色古朴而雅致,不超过四个音,是客家筝曲与潮州筝曲的区别之一。
- 勾托:这是一种勾指技法,右手中指向掌心方向弹奏为勾,大指向掌心方向弹奏为托。这两种指法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大撮)。这种技法强调了中指的作用和力度,使旋律高低交错而互不干扰。
- 揉滑:这是一种左手技巧,左手在按住某一音后,用力向左或右方向滑动一定距离,产生一个滑音效果。这种技法要求轻柔自然,注意旋律的走向,要有提前意识。它可以增加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曲式曲调方面,这首曲子采用了中州古调的重六调式,即以商音为主音的五声音阶。它分为主题部分和四次变奏部分,全曲共有三十四小节。主题部分采用较为自由的4/4拍的慢板,缓慢平和而雅致,重在抒情。第三段开始速度加快,转入2/4拍节奏,旋律下降到低音区,并采用切分节奏加以变奏,增加了动感和张力。第四段旋律移向中音区,并采用扫弦“加花”的技法来装饰,使音色古朴而富有变化。第五段旋律在高音区上弹奏,并采用中指勾指技法起板和切分节奏相结合,使曲调洒脱飘逸,清丽明亮。最后以八度附点的大跳结束在商音上,给人以雨声停息,夜色朦胧的宁静之意。
曲子背景故事方面,《蕉窗夜雨》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可说是此曲的最好的注释。这首曲子最初是一首客家丝弦音乐的合奏曲目,后来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发展和再创造,才逐渐形成了一首具有古筝演奏风格的独奏乐曲。它在20世纪30年代由客家筝曲大家何育斋先生来上海传艺,以及50、60年代被誉为客家筝派代表的罗九香先生在北方艺术院校的进一步推广,使《蕉窗夜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及国内外舞台上的重要独奏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