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化冗长为神奇

时间:2017-04-23   作者:厦门古筝培训  【转载】   来自于:厦门古筝培训

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或许会碰到一个问题:听不懂这个人弹的或唱的是什么?可能是听者不理解作品,也可能是演奏者诠释作品存在问题。聆听中的不佳体验,与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一首作品,有的人会引领你在时间中游走,有的人则让你觉得,时间过去那么久,怎么还没结束,或者云里雾里不清楚作品意向。有这样的体验,可能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没有明确作品的主旨,没找到作品的逻辑。想不明白,自然无法表达清楚。


在一部比较复杂大型的作品中,演奏者对作品的设置极为重要,需要创作出听众内心渴望听到的声音,赋予作品不同的意义,才能让听众享受音乐,而非忍受音乐。

化冗长为神奇.jpg

村上春树曾说,舒伯特的《第十七号D大调钢琴奏鸣曲》“十分冗长,颇为无趣,形式上也不完整,在技术上并没有值得注意的优点,结构上甚至有些许缺陷。对钢琴家来说,它简直就是个恶作剧,长年以来,几乎没有一个钢琴家愿意将它纳入演奏曲目里。”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这是村上的戏说。

 

舒伯特内在有太强烈的“精神力”,无法一下子表现完,必须借助远超平常结构所能容忍的多次转调回旋,才有办法处理。换句话说,舒伯特不是要说什么,也不是一次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他是要解放、铺陈自己的热情与感受,一种没有任何话能够讲的清楚、只有靠不断唠叨才能营造出来的气氛。这样的作品确实很少有人演奏它,而20世纪钢琴大师里赫特就拥有这样的才华。

并不见得只有冗长的作品才会出现.webp.jpg

这种情况,并不见得只有冗长的作品才会出现,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可能被演奏者升华或毁掉。良好的驾驭能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可以让作品像是一道刚被证明的数学难题,在逐步解构中,抓住所 有人眼球。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多声筝作品《铜鼓舞》,由李萌老师创作并演奏,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民间舞蹈的印象与幻想,也是作者对逝去的年代充满感情的回望。我们今天听到的录音是一次音乐会的现场演奏。那天我也在现场,此刻依然记得聆听时的心情——为演奏者强大的内心和演奏张力深深震撼。 

作品开始段落是野性的.webp.jpg

作品开始段落是野性的,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冲动、热情,是这个能歌善舞民族的特质。随后转到一个山歌式旋律上,演奏者选择柔软但不谄媚的表达方式,其中还带着点俏皮——颇有深意的表达,留给听众更多想象空间。回到右筝后,同样的素材,经过转调成了另一种意象。


这需要演奏者明确表达,才不会显得平淡——它总让你期待,后面又会出现什么精彩瞬间。音乐一点点堆积,坚持朝一个方向不懈怠地行进,路边不时发生小故事。回望时,总有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而路的尽头看似遥远,却又可望可及,令人兴奋。当你不断接近它,会感到激动、兴奋,又踏实心安。这个过程,作品的每一段都有了存在和出现的意义,不会有一点点平淡。

如果没有充沛的情感与逻辑支撑.webp.jpg

如果没有充沛的情感与逻辑支撑,仅是“挠痒痒”式演奏,听起来一定会让人不知所云。前几天听到一句话:创作来源于经验,经验来源于生活与阅读——经验来自生活,需要有敏锐的触角去品味和反思其中的点点滴滴;


经验不只来自生活,还来自通过阅读构建的更广阔世界,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世界。经验越丰富,越能反哺作品创作和演奏创作。李萌老师的作品与演奏珠玉在前,我们或许都该比照反思,作为筝乐人,对待生活,我们是否足够敏锐、足够耐心,对待阅读,我们是否足够谦卑、足够用心。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