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学钢琴|唤醒人性的钢琴乐声

时间:2017-10-15   作者:厦门钢琴培训  【转载】   来自于:厦门钢琴培训

如果你看过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影片《钢琴家》,一定对这样一个情节记忆犹新。

二战期间,在德国迫害下.jpeg

二战期间,在德国迫害下,四处躲藏,饱受流亡之苦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茨皮尔曼,在废墟里被一位德国少校发现。当少校知道他是一位钢琴家后,把他带到钢琴前,纤细孱弱的双手僵滞在琴键上,他的迟疑与冷冽的空气瞬间凝结成一股再也无法压抑的能量。他颤抖着,重重落下一个上升音阶。

茨皮尔曼为德国少校演奏的曲子.jpeg

茨皮尔曼为德国少校演奏的曲子,就是著名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他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纳粹军官。

这首叙事曲之所以如此令人动容.jpeg

这首叙事曲之所以如此令人动容,是因为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值波兰亡国。这是一首具有波兰民族解放斗争英雄主义精神的钢琴作品,满怀着肖邦深切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G小调第一序曲是他四首序曲中的第一首,也是最具戏剧性的一首。作品以一个缓慢的引子开头,第一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是被奴役民族的叹息。衔接处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仿佛是在表现英雄对民族灾难耿耿于怀的内心。


第二主题表现了另外一种心境,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结束部是第二主题的补充,在平静中徐徐伸展,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这首曲子的尾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了,狂风暴雨般的激情,象征着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掀起的民族风暴。音乐由迫不及待的推进发展为一倾而泻的冲击;最后在斩钉截铁的八度三连音中导向结束。 

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jpeg

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在战争面前,人是如此的卑微与脆弱,而这首曲子早已让人忘记了生死。


“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肖邦墓志铭

电影《钢琴家》经典片段欣赏


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即他21-32岁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肖邦的叙事曲充满波兰的民族风格。其主题为民歌性质,充满了民间音乐即兴和变奏,唱出了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

(小贴士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