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教学 >> 古筝免费教学 >>学唱歌丨共鸣腔体的运用(三)
详细内容

学唱歌丨共鸣腔体的运用(三)

时间:2016-09-01   作者:厦门钢琴培训  【转载】   来自于:厦门钢琴培训    阅读

这头腔共鸣用的和汪峰比,咋样?

学唱歌丨共鸣腔体的运用(三).jpg

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其实是打开鼻腔所产生的共鸣,声波会在鼻腔肿振动,所以有人称之为鼻腔共鸣。但由于其共鸣范围是由颚至眉心,甚至到达前额、头顶,这常令歌唱者在头部产生振动的感觉,即所谓“头声”,故我们称之为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胛放下来(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觉),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喉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沿着上颚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引起声波的回荡。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共鸣其歌唱要素共鸣需要腔体,所有的共鸣腔体都需要连通一气,从心理上塑造人的整体歌唱发声状态。


头腔共鸣与发声是依靠正确的发声方法,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和呼吸的正确应用而取得的。唱高低不同的音,有高低不同的共鸣点,称为共鸣位置。发声是否正确,与声音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世界上许多声乐专家都认为正确的声音位置是唱好歌的基础。在歌唱训练中对声音位置的共同要求是寻求高位置的声音。就是要求歌唱者在所有的声区和唱任何一个字、一个音时,都要把声音的共鸣焦点集中在头腔共鸣里,有头腔共鸣的色彩和音响(就是人们常说的“头声”),高位置的声音效果就是头声的效果,声音的位置越高,头声的成分就越多,音质也就越美。



头腔共鸣的训练


哼鸣训练法

用声母“m”闭口哼唱。


用打哈欠的吸气状态,笑肌微提将嘴唇轻轻闭上,上下牙略分开呈“o”型状,舌根放松软腭上提,用平缓的气流冲开声带发出“m”音的哼鸣声音不宜过大并将声音延长,哼唱尽量使声音的集中点和着力点往前、往上好像声音发自鼻腔后部的上方。这时嘴唇有麻的感觉,同时眉心及周围的骨面应有明显的振动感觉,说明初步掌握了哼鸣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要使嘴唇麻的感觉逐步减轻,让声音集中在鼻腔后部引起较大的振动使眉心及周围都有更明显的振动感觉。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